二零二二年八月二十日下午,能源转型中的化学化工技术研讨会在德国亚琛市的莱布尼茨交互材料研究所(DWI-Leibniz Institute for Interactive Materials)顺利召开。研讨会暨于利希能源日参观活动由中国旅德学者化学化工学会(GCCCD)主办,北威州中国博士生联合会(于利希地区)协办。研讨会采用线下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吸引了约80名嘉宾参加,其中线下研讨会参加人数超过50人。参会者包括来自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亚琛工业大学(RWTH)、斯图加特大学等知名大学以及于利希研究中心(FZJ)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柏林技术中心等知名科研院所和魏桥德国有限公司、浩信国际会计事务所、德国ACUNITY公司、Nabaltec(Naab Aluminiumhydroxid Technologie, 原德国铝业)、德国科莱恩(Clariant)等化学、化工、能源、制造和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参加。
研讨会开始前,中国旅德学者化学化工学会会长丁文进博士和于利希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大朋博士进行了欢迎致辞。在欢迎致辞中,丁文进博士代表主办方GCCCD对协办方北威州中国博士生联合会(于利希地区)在本次活动中的精心组织表达了感谢。同时,他也欢迎报告人和各位嘉宾参加本次活动。周大朋博士对在场的各位嘉宾表示了欢迎,并且盛情邀请各位参会人员参加八月二十一日的于利希能源日活动。他也十分感谢协助举办本次活动的志愿者的辛勤工作,他们分别是梁生智、赵柯瑞、曾元、姚恺和刘啸尘。
研讨会的上半场由于利希研究中心IEK-5部门负责人丁楷宁博士主持。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ACUNITY公司的技术经理何超博士,他介绍了超快激光微纳制造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实例。他认为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诸如超快激光技术等先进的加工技术将会有他们独特的应用市场。ACUNITY公司将利用其领先的激光制造技术,助力可持续能源发展。之后,来自浩信国际会计事务所的李男律师针对德国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与经营的法律风险与合规话题作了线上报告。在报告里,他结合实例分析了在德国投资和成立公司可能面临的税务与法律问题,以帮助计划在德国成立新能源公司的相关人员“避雷”。第三位报告人是斯图加特大学的博士生龚庆先生。他向各位参会嘉宾介绍了下一代熔融氯盐储热技术的研究进展。据他的介绍,熔融盐储热技术已在集热式太阳能发电厂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下一代的熔盐储热技术中将采用氯盐代替硝酸盐,以实现提高操作温度,提高热电转化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研讨会上半场的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来自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柏林技术中心的高级技术顾问龚欣先生。他在线上向与会者介绍了智能光纤传感系统的原理和特点。他还结合各个项目,具体介绍了光纤传感系统在核电,铝业,冶金,燃料电池和储能安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茶歇后,研讨会进入了下半场。研讨会的下半场由丁文进博士主持。丁楷宁博士首先为大家带来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史。他通过几个故事和代表性的数据,生动地讲述了光伏产业从研发到大规模生产的历史进程。德国在上世纪的研发为光伏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到了新世纪,中国无与伦比的产业链优势,让光伏的发电成本快速下降,最终实现了平价上网。之后,亚琛工业大学的吴小超博士讲述了他在电化学方面的相关学术成果。在演讲的第一部分,他介绍了磷酸钴锂 (LiCoPO4)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和磷酸铁锂 (LiFePO4)电解质相比的优劣势。他表示,由于磷酸钴锂电解质的高电压等特性,在一些特定条件下,此电解质相对于磷酸铁锂表现出一定的经济性。在演讲的第二部分,他介绍了他们团队在海水制氢的方向的研究进展。海水制氢可以节约我们宝贵的淡水资源,并且减少添加电解质的成本。针对海水中的氯离子攻击电极的问题,吴博士团队对电极进行了特殊的设计,有效提高了电解设备的寿命。在吴小超博士之后,周大朋博士介绍了于利希研究中心在热喷涂技术的研究。他在报告中展示了针对燃气轮机的热喷涂技术。通过先进的热喷涂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叶片的耐热性,在燃气轮机中实现更高的涡轮前温度。同时,通过优化热喷涂工艺,可以实现对涂层的精细控制,减小涂层和基材间的热应力。在热烈的学术讨论后,来自工业界的程晓宇先生向大家介绍了魏桥创业集团。他详细介绍了,作为高耗能的铝行业的龙头企业,魏桥集团在中国“双碳”背景下的能源转型战略。魏桥德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何蓉博士虽然因故未能线下参会,但她在线上表达介绍了魏桥的人材战略,并热情邀请大家参观Aluminium 2022展会中的魏桥展厅。研讨会的最后一个报告由张继祖博士带来,他作为中德工程校友网络协调人给大家带来了题为“新形势下中德合作与交流浅析”的报告。他介绍了亚琛工业大学与清华大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的深度合作和交换生项目。多名两院院士和知名大学校长曾参与过亚琛工业大学的交换项目,极大地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此外,去到清华的德国交换学生,也促成了包括华晨宝马在内的一系列合资公司的落地。这说明了中德合作在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绩,也为中德未来继续深度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讨会的最后,围绕线上线下收集的问题,各位嘉宾和报告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研讨会结束后,各位到场嘉宾接受中国旅德学者化学化工学会的邀请,共进晚宴。八月二十一日,在主办方和协办方的组织下,各位嘉宾们参加了于利希研究中心的开放日活动。
文字:龚庆、丁文进,周大朋
摄影:梁生智,李强,龚庆
二零二二年八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