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八年十月十一日至十三日,第三十届中国旅德学者化学化工学会(GCCCD®)年会暨学术讨论会隆重召开。年会的主题是“化学与化工前沿”,聚焦化学、材料科学、化工以及化学工业界技术前沿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年会回到了学会一九八八年注册所在地卡尔斯鲁厄。在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年会的创始理事们带领年轻一代会员回顾了学会前三十年峥嵘岁月,展望了下一个三十年发展愿景。五位德国教授、四家中德化学工业界专家和高管,特地从美国以及中国赶来的学会创始会员等共一百二十人参加了本届盛会。
参观科思创总部
十月十一日上午,由GCCCD哥廷根分会会长兼年会组委会成员黄和骎先生带队,学会组织的三十三人代表团前往德国勒沃库森,参观了本次年会主赞助商科思创(CovestroAG)的生产基地。首先,科思创公司全球人力资源业务主管TorstenErwe博士热情欢迎了GCCCD参观团的到访,并对科思创的辉煌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科思创公司的前身为原拜耳材料科技公司(BayerMaterialScience),是全球领先的优质聚合物供应商。虽然科思创自二零一五年才成为法律上独立的公司,但其业务活动可追溯到20世纪初。其重要技术发明,如聚氨酯材料和聚碳酸酯材料技术奠定了科思创在聚合物材料领域的关键地位。现在,基于一贯对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科思创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二零一七年创下了历史最佳财务业绩,并在二零一八年成为德国领先的股票指数DAX的一员。此外,Erwe博士着重介绍了科思创近年来的“梦想项目”:使用二氧化碳废气代替石化基原材料,生产柔性聚氨酯泡沫材料,此项技术已经于二零一六年投产。借由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在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同时,科思创也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Dr.TorstenErwe向GCCCD代表团介绍科思创
随后,代表团参观了科思创聚氨酯和聚碳酸酯的生产开发车间。聚氨酯材料因具有宽广的性能可调性,已被广泛的应用于高性能保温材料,汽车座椅,体育用品,甚至风力发电机的叶片上。而聚碳酸酯因其轻质,透明,不易碎,可塑性强的特点则在汽车部件,电子产品,光学器件或医疗器械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科思创工程师介绍聚碳酸酯材料在汽车部件中的应用
参观结束后,科思创人力资源部门的代表与部分代表团成员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互动。加强了学会与世界顶级材料企业的互相了解,为学会成员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GCCCD代表团成员与科思创代表合影
AchatPlaza Hotel Karlsruhe主会场
蔡璟婷和林恩如女士的古筝和琵琶合奏《春江花月夜》
十月十二日下午,本届年会的主节目在卡尔斯鲁厄AchatPlaza酒店开始,近一百一十名会员与嘉宾与会。开场表演由蔡璟婷和林恩如女士带来。她们表演了一曲《春江花月夜》,琵琶和古筝配合得相得益彰,时而舒缓低沉,时而急促如雨,一曲奏罢,引来全场阵阵掌声。随后学会理事长王荣彪博士上台致辞,欢迎了从各地赶来参会的教授、嘉宾和会员们,并介绍海德堡大学副校长、有机化学教授Prof. Dr. A.S.K.Hashmi上台发言。Hashmi教授带来了有关金催化在有机合成方面应用的报告,他特别介绍了对于杂环化合物的一系列简洁高效的合成路径,并对相关机理进行了阐述,例如发现了第一例双金催化过程以及第一例无需光敏剂参与的金的光催化过程。此外,他作为总共二十几位中国博士生或博士后的导师,介绍了过去十多年他组内中国学生的学术成果,分享了他培养中国青年研究人员的心得体会,尤其高度赞扬了中国学生的勤劳、坚韧和聪慧,也鼓励了在座的青年学子。
优秀中国博士生导师奖颁奖
下午三时,德国化学会总裁Prof. Dr. Wolfram Koch主持了本届优秀博导奖的颁奖仪式。今年是第四届,也是连续第二年由本学会(GCCCD)和德国化学会(GDCh)根据三方协议联合颁发这个奖项。Koch教授回顾了这个奖项的诞生,解释了本次评奖的标准。他宣布,本届优秀中国博士生导师将授予海德堡大学教授Prof. Dr. A. S. K. Hashmi。GCCCD理事长王荣彪博士和赞助人俞大海博士出席了颁奖仪式。王荣彪会长高度评价Hashmi教授发表的高水平文章以及在前沿领域做出的贡献,表示Hashmi教授获奖实至名归,因为他培养出很多成功的中国学生。Hashmi教授表示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我教授他们科研,从中国学生身上我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品质和学习习惯”。俞大海博士则向大家解释了设立这个奖项以及他个人赞助的初衷,是因为德国化学会有众多和科研成果相关的奖项,却缺少一个与教育青年科学家相关的奖项,他希望通过这个奖能让更多的中国学子得到德国知名教授的培养。优秀博士导师奖金共5000欧元,将由获奖者自由支配,用以促进博士导师和博士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德国化学会(GDCh)总裁Wolfram Koch(右二), GCCCD王荣彪会长(左二)和捐款人俞大海(右一)向Prof. Dr. A. Stephen(左一)颁发2018年度优秀博导奖
专题讨论:在化学工业界开启职场之路
颁奖仪式结束后,来自科思创(Covestro)公司的高级副总裁Andreas Amling先生主持了题为“在化学工业界开始你的职场之路”专题讨论。Amling先生自我介绍后,介绍了本场嘉宾同时也是学会元老俞大海博士、张达博士,来自科思创中国区的陈耘博士、LiaZuo女士,以及中化国际CTO陈宝树博士。嘉宾们接受了台下参会者的提问,现场气氛热烈。大家讨论了诸如:化工行业如何运用当下的新科技比如数字化技术、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个人特质与能力培养、迅速发展的中国化工企业对德国企业的威胁、化工4.0、毕业回国和留在德国的选择以及女性在化工行业的职场问题等。俞大海先生根据自身经历指出,企业招聘新人不仅仅是看他在大学学习到了多少知识,因为到一个新岗位还要重新学习;年轻人要多关注自身能力的综合发展,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除了学习还要社交,比如多参加GCCCD学会的活动,对之后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陈宝树先生综合比对了国外和国内化工企业的情况,他说对于年轻人,无论是大公司小公司,德国或中国公司,第一份工作不是想象中那么重要,抓住一切机会积攒经验,跟从内心想法最重要,特别注意不要频繁跳槽。张达先生提出,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生命中有很多其他的重要事情,明确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比如做一个10-15年的规划,比如要搞科研,搞到什么程度要自己心中有数;同时要对自己的选择有坚持,不能半途而废,频繁更换方向。陈耘先生现在任职在国内,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毕业回国与否的问题,他说留在德国的可能之后会回中国,回中国工作几年后也可能来德国,所以不要太介意在哪里工作,不要把自己栓在一个地方,机动性灵活性很重要。对于公司招聘看重的个人特质,现任科思创HR的LiaZuo女士说,大学学习到的知识并不完全代表一个人,其他重要特质比如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关键时刻的决策力都是很重要的;在化工企业中,女性和男性拥有同样优秀的能力,某些方面甚至具备男性不具备的能力,没有劣势。Amling先生则根据几十年在世界各地任职的经验,对中国化工行业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德国在能源回收、清洁能源方面领先非常多。2003年的时候中国的化工公司完全没法跟德国的公司相比,技术落后德国30年,设备也是德国淘汰的老一代设备,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很快。新材料方面,新型PC或者PUR的研究中国到现在也无法跟德国抗衡。中国在空气和水污染方面一直存在巨大挑战,大型公司如科思创和Evonik一直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中国解决这些困难。当然中国发展之迅速是不可否认的,比如科思创在上海建立了一体化基地和聚合物研发中心,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分部。
科思创Amling先生主持的化学工业职场讨论会,嘉宾:Lia Zuo, Richard Zhang, DahaiYu, Yun Chen, Baoshu Chen
原定的一个小时讨论时间过得飞快,台下举手提问的会员络绎不绝。该环节结束时嘉宾和台下会员都意犹未尽。
化学工业界职场讨论会现场
10月12日参会人员合影
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特别节目 -GCCCD历史回顾
在简短的茶歇和集体合照之后,节目进行到大家十分期待的学会历史回顾部分。学会成立时的元老李东兴博士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中德双语的演示文稿,详细展示了三十年前学会成立之初的过程和一路走来的诸多个里程碑。李东兴先生展示了会员证的历史、第一份学会通讯的诞生、学会成立的新闻剪报、前几届年会的珍贵照片等。尤其在他描述到学会成立时由于技术的限制,第一期学会通讯都是由手抄完成时,在座宾客无不动容。三十年风雨历程,学会由成立初期的五十人,到如今四百五十人,分会遍布德国各主要城市并成立中国分会。一路走来,和各届理事会以及会员们的集体努力是分不开的。李东兴先生还说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年成立学会的前辈们凭着一腔热情和单纯的情怀,为身居异国的中国化学化工人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他们的精神和愿景正被学会年轻一代传承和践行着。老一辈GCCCD人传道受业解惑,新一辈从学会得到裨益并贡献力量反哺学会,这样的良性循环正是三十年前他们建立学会的初衷。
古筝独奏 琵琶独奏 李东兴做学会历史报告
李东兴先生声情并茂地讲述了GCCCD的往事,大家既被当年信息技术不发达时的学会趣事所逗乐,也对学会前辈的执着所感动。特地从国内前来参会的东富龙公司领导张海斌先生会后说,当看到李东兴先生描述学会历史时,不由得感慨万分,回想起他们二十多年前创业的艰辛,正是对梦想的执着支撑着一代代人前赴后继,让公司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他说,学会是前辈们克服万难搭建起来的优质平台,希望年青一代好好利用,多参与学会活动,也通过学会多和国内的化工界沟通联系。
学会未来三十年发展讨论和会员大会
周五会议的最后一项议程是学会未来三十年发展讨论和会员大会。学会理事长王荣彪博士首先介绍了学会如今的各项情况,包括注册会员数量、分会分布、会员学历统计及近五年学会的发展趋势等。他对赞助单位和个人、筹办此次年会的卡鲁组委会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全体会员通过了理事长王荣彪博士的年度报告及财务报告。本届学会理事会由王荣彪理事长、丁文进副理事长、许玲理事、王磊理事、钱珏莹理事、尚娇娇理事和詹田田理事共七人组成。对“学会未来三十年”的发展,大家积极献言献策,共商未来三十年学会发展的方针大计。学会的老前辈俞大海博士,李东兴博士等强调学会的创立宗旨,也即为会员服务,学会举办的活动的出发点要考虑到对会员有益。结合学会前三十年的历史经验中,学会的资深会员尤其关注学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会新人应该成为理事会重任。有会员讲到,学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给会员提供了学术交流的机会,国内外行业资讯,也扩大了会员的交际圈等,这正是会员的最大利益。为此,学会同时需要做更多宣传工作,让新会员们感受到学会带来的诸多益处。学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新的活力,学会要调动“八十后”新会员们的积极性,增强使命感,培养好学会的接班人。在化学工业界的高管于发友博士对学生会员和在职会员的不同会费收费标准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学会创始会员陈志平博士等倡议学会增加分会活动的支持力度。对于学会在国内的活动诸如参加国内创新创业项目和人才交流大会、组织春晖团等,会员们交换了看法。大会上对于学会机构的改革,如增设监事会,秘书处等也进行了讨论。
年度报告与财务报告:王荣彪 学会发展讨论:俞大海 徐红 刘小君
中国旅德学者化学化工学会于下午七点在卡尔斯鲁厄扬大饭店为大家安排了欢迎晚宴。与会人员与嘉宾约一百多人参加了晚宴。本次晚宴在给大家提供可口美食的同时,也给广大师生、企业家及知名教授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机会,也为第二天第三十届年会的学术讨论会进行了充分的预热。
“化学与化工前沿”学术讨论会
十月十三日,周六早八点半,以“化学与化工前沿”为主题的本年年会学术讨论会在组委会主席展翔发表了简要欢迎词后正式开始。本届学术讨论会共分为五个主题,分别是:化学工业前沿、化学前沿、材料科学前沿、能源转化与储存前沿、催化前沿。
Amling先生的报告“在科思创扩展边界” 中化国际CTO陈宝树博士的报告“科学之上,引领中化”
在化学工业前沿主题,来自科思创公司的高级副总裁Amling先生首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在科思创扩展边界”的报告。他介绍了科思创的历史、公司结构、主要产品和发展理念。他特别指出,二零一七年中国区的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22%,公司从二零零一年以来已经在上海生产中心投资超过三十亿欧元,并且最近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之后,他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几个主打产品: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多元醇及相应的聚氨酯产品、以生物原料为主生产的用于镀膜行业的固化剂、生物原料为主生产的热塑性聚氨酯(TPU)、以节能降耗方式生产的苯胺。Amling先生认为,随着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化学工业也需要开发更多直接利用二氧化碳或者使用生物质为原料的生产路径。现代化学工业,尤其在中国,健康、安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将越来越重要,全生命周期的分析有必要贯穿任何一个产品线。
中化国际首席技术官陈宝树博士以“科学之上,引领中化”为题介绍了中化集团的公司概况和人才理念。陈宝树先生认为,现阶段创新是一个非常广泛谈论的话题,从大的环境来看,创新之所以逐渐变成热点,首先是一种市场需求,企业一定要有自主创新,才能避免在贸易战中处于下风,同时,中央出台的政策对环保的要求愈来愈严格,也就促成了市场对化工新材料的迫切需求。他说,新材料逐渐成为市场主体,政府提倡在新材料方面我们要做到自给自足,不要过分依赖进口。陈宝树先生介绍了中化能源、化工、金融、农业和金贸五个板块。中化集团现阶段主要的创新投入在化工事业部,虽然与国际一流水平还存在差距,但是在新能源,新材料和健康产品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他着重提到创新体系是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在中化将会有更多的人才引进和合作共赢。
本次学术讨论会关注的第二个领域是化学前沿。来自海德堡大学的MichaelMastalerz教授首先带来的报告题目是“多孔有机分子”。Mastalerz教授指出,相对于被广泛研究的无机有序孔道结构材料如沸石或者金属有机框架MOF等,有机孔道结构材料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他向大家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初级进展,由浅入深,从如何更加简单的得到有机孔道结构材料作为切入点,为大家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有机孔道材料的初始理念和合成方法,结合NMR、XRD、GasSorption、SEM等多种表征手段,将一个个看似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变得更加鲜活具体。在未来,有机孔道材料因为其孔道的调节性,功能基团的特殊性以及特定溶剂中的可溶性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激发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相关的研究。
随后来自拜罗伊特大学的BirgitWeber教授的主题报告是“希夫碱类3d金属复合物的自旋态变化与发光性质的协同作用”。自旋交叉(SCO)复合物属于一种分子,其自旋状态可通过物理刺激(例如压力、温度变化或光照射)来切换。她介绍,与这种转变相关的结构和电子变化可以用在各种领域,例如传感器。为了实现这种复合物的应用,探索新型的读取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自旋状态改变时发光的变化就是一个切入点。Weber教授介绍了荧光和磷光开关的成功实例,它们是基于Fe(II)自旋交叉系统或自旋状态开关实现的。她从机理到表征对这一现象给出了阐述。
Prof. Dr. Michael Mastalerz Prof. Dr. Birgit Weber Prof. Dr. Patrick Théato
在短暂的茶歇后,本次会议的第三个子主题-材料科学前沿开始。第一个报告来自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PatrickThéato教授,主题为“简化高分子材料的分子复杂性”。他说道,高分子材料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用含羞草被碰触后收缩叶片的自然现象引出了接下来的讨论—一种由紫外光触发可以产生形变的聚丙烯材料。通过设计材料的热响应性等特性,可以引起材料的形变,从而实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应用效果,甚至可以实现对音频的辨别。随后Théato教授还讨论了硫化学工业,我们的硫产量很高但是应用率非常低,人们并没有找到特别好的利用硫的方向,如果我们可以实现硫的聚合,那么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途径。他向我们展示了从液体硫,添加某些有机物分子,最后得到硫聚合物的过程。此外,他还向我们介绍了锂硫电池。值得一提的是,Théato教授还介绍了可以从很“脏”的蔬菜油中得到硫聚合物,从而开发了性能不错的“绿色”锂硫电池,通过进一步的调节,实现了电池的性能优化。
本环节的第二个报告由工作于马克思普朗克学会聚合物研究所的张凯博士带来,主题为“设计用于可见光光催化的共轭聚合物”。他指出,光是自然万物能量的源泉,利用光来为我们合成特定产物是绿色新颖方式。他首先介绍了光催化的基本理论,然后指出现有的均相光催化剂有一些固有缺点,例如,稀有金属的高成本,毒性,性质上有限的可用性,以及它们另外需要的催化剂去除的后反应纯化步骤。因此,我们希望开发用于有机合成的稳定、可重复使用和不含过渡金属的光催化剂。与均相催化剂相比,非均相催化剂具有以下优点:由于它们的不溶性,它们通过简单的过滤可以容易地再循环。随后张凯博士重点介绍了他们在共轭聚合物(CP)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在控制CP的结构,光物理和电子特性方面的发展,并阐释了他课题组关于分子结构,宏观特征(形态,孔隙度),化学功能以及CP的可加工性的基本设计原则。他还展示了CP用于非均相光氧化还原反应的几个应用和机理研究。
同样来自马克思普朗克学会聚合物研究所的胡本林博士的报告题目是“N掺杂石墨烯纳米带的合成,堆积和电荷传输”。他指出,氮掺杂石墨烯由于能级的改变,一些新的性质随之诞生。胡博士首先介绍了典型的纳米石墨烯,并指出将一个碳六元环中的两个碳原子换成氮原子,就可以得到氮掺杂的石墨烯材料。针对这种材料,胡本林博士进行了纳米石墨烯链长以及稳定性的研究。事实证明,通过改变六元环的个数和所掺杂氮原子的个数,可以实现其分子结构的设计。这种具有独特性质材料相对于传统石墨烯表现出了很多优良的特性,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张凯博士 胡本林博士 Michael Klumpp博士
会议的第四个主题领域是能源转化与储存前沿。第一个报告者是来自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微过程技术研究所(IMVT)的MichaelKlumpp博士,他的报告题目是“能源至分子—将可再生电力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物质,以成功实施能源转型”。他的报告以德国的能源转型计划(Energiewende)为背景介绍了德国目前所面临的可再生能源占比以及节能减排的挑战,实现可持续的电能和二氧化碳的能源化是德国战略发展中的一个目标。因季节和天气等原因,风能和太阳能的提供是相对不稳定的,而且大多数的风能收集装置并不设立在需要电能最紧缺的地方,这就使得一个相对稳定便利的电能转移固定技术显得至关重要。KIT微过程技术研究所参与的Energy Lab 2.0大型项目是面向未来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而开展的研究项目; 另外一个项目是Power to Molecules, Klummp博士解释说微过程技术在清洁电力的前提下,可以绿色生产一些可再生燃料,来作为一种长期储存能源的介质,如通过费托合成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催化剂的帮助下转化为DME或者甲醇等。
随后,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应用材料-能源储存系统研究所(IAM-ESS)的MichaelKnapp博士带来了题为“电池材料的结构研究”的报告。他介绍了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常见的电池材料,指出由于电池材料的特性,对其结构的探究具有一定的难度。随后,针对不同的电池材料,他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结构特性,详细介绍了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XRD技术对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无损表征,如通过中子衍射,可以研究在电解液老化过程中锂离子浓度分布的变化等。他通过视频介绍了他们课题组的实验装置,让大家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了该表征仪器的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过程。Knapp博士展示了一组数据,显示了电池充电稳定循环的相应表征数据的变化,引起大家极大的兴趣。
会议的最后一个关注领域是催化前沿。第一个报告人是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李伟金博士,题目是“用于析氧反应的来自于取向金属有机框架薄膜的高效电催化剂”。他首先展示了MOF薄膜的研究现状以及在抗菌、传感和电子器件等方面的应用,揭示了MOF薄膜的导电性能还有待改善的缺点,然后展示了MOF薄膜衍生物的优点。通过MOFs薄膜衍生的薄膜衍生物具有原子排列有序,结构可调,活性位点可以控制等诸多优点。通过析氧反应测试表面,通过MOF薄膜为前驱体制备的MOFs薄膜衍生物具有很非常高的电流质量密度。该电流质量密度比同行报到的至少高3.5倍。
Michael Knapp 博士 李伟金博士 刘荣基博士
之后来自乌尔姆大学的刘荣基博士带来题为“原子分散的Mo6+用于电催化氧还原反应”。他介绍道,寻找用于氧还原反应(ORR)的大量催化剂是绿色能源转换和储存技术(如燃料电池和可充电金属空气电池)的核心主题。一种潜在的催化剂类别是多金属氧酸盐(POM)。POMs广泛用作各种反应的电催化剂,包括水氧化,析氢和ORR。他的工作提出了一种新的合成方法,用于原位制备三维中孔碳复合材料,使用杂多酸(HPAs);POMs的母体酸仅含有质子作为阳离子,以杂原子为中心,作为催化剂代替硫酸。复合材料的热处理导致单个[M6+]单元在碳上的原子分散。刘博士介绍,他们所制备的
[M6+]@Carbon复合材料表现出比现有技术中基于Mo的电催化剂所报道的更高的电催化氧还原活性,并且与商业Pt /Carbon(20wt%Pt)的性能接近。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斯图加特大学的陈国星博士,他的报告题目是“等离子体辅助的二氧化碳还原催化过程”。他说道,基于二氧化碳转化的化学品和燃料的生产现在引起了特别的关注,特别是考虑到如今关于化石资源的快速枯竭和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等离子体催化转化CO2越来越吸引了科学家的兴趣。由于低温等离子体可源源不断地产生电子、离子、激发态的分子、原子及自由基等极活泼的高活性物种,故具有超常的分子活化能力。对于常规手段难以活化的化学惰性分子及热力学上受限的反应比如CO2分解,应用等离子体活化手段无疑具有一些优势。同时催化剂又可以有效地降低CO2的活化能和提高产物的选择性,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CO2 的转化率,这为传统的温室气体转化途径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氧空位和CO2等离子体提供的含有高能量的电子是解释CO2分解过程中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等离子体预处理既可以产生氧空位,也可以稳定这些氧空位。通过氧空位和等离子体电子增强CO2在催化剂表面的解离电子附着可以解释CO2转化率和能量效率的增加。将等离子体与催化技术结合应用于有效的转化CO2为有用的化学试剂或者有机物,有望发展为一种有效的回收利用CO2的新技术。
随后来自哥廷根大学的博士生刘培文带来了题为“利用两相反应策略获得的一种高效,自停止的纳米纤维素制备技术”。他首先展示了纳米纤维素作为绿色可持续纳米材料具有的独特理化性质与极具诱惑力的应用前景,针对已有制备方法选择性差的缺陷,展开报告内容。利用纳米纤维素本身能够稳定两相界面,形成皮克林乳液的特性,对高碘酸氧化纤维素过程做出修饰,利用加入正己烷相中的正己氨,促进反应乳液的形成,提供稳定界面,部分溶解于水相的正己氨反应在已经被氧化的非晶区与晶区的纤维素链上,达到了防止纳米纤维素进一步被氧化的同时促进了非晶区纤维素链的去除,最终在正己氨的帮助下,使形成的纳米纤维素稳定在两相界面上,不在参与进一步的反应,从而获得高得率,均匀尺寸分布的纳米纤维素(56% 产率 ~120纳米长,直径~5纳米)。同时获得的纳米纤维素可以以极少的量(0.004wt%),在极低的能量输入下,稳定90%的油相,展现出高的两亲性。
陈国星博士 刘培文先生 赵海双先生
最后一个报告人是来自美因茨大学的博士生赵海双,他的报告题目是“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新型纳米材料晶体结构进行表征”。他首先介绍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应用,然后描述了三维电子衍射技术以及其在纳米尺寸晶体的结构解析中的优势。之后他具体展示了三维电子衍射技术在三种不同材料研究中的应用:陶瓷材料硼酸铝晶体中有序无序结构现象的阐述;一种新型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结构解析;以及分子筛催化剂的晶体缺陷模拟和分析。他指出,电子衍射技术解决了在功能材料结构表征中表现出的超大晶胞,低结晶度,晶体缺陷,纳米尺寸的晶体颗粒等问题。
10月13日学术会议参会人员合影
优秀墙报奖
本届优秀墙报奖的颁奖活动由王荣彪博士主持。海报得分由专家评分和参会人员投票得分两部分组成。在本届年会十四份海报中评选出三位获奖墙报,其中一等奖一名:展翔(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题目:利用微结构光催化膜反应器进行微污染物处理和有机合成;二等奖一名:杨光(斯图加特大学),题目:接触角滞后作用下微流体通道中的液滴运动;三等奖一名:田桂英(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题目:铁掺杂Li7La3Zr2O12固态电解质用于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研究。一、二、三等奖将分别获得150,100和50欧元的奖金。学会理事长王荣彪博士为获奖的会员们颁发了证书。至此,第三十届GCCCD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优秀墙报获奖者合影,一等奖:展翔(左二),二等奖:杨光(右一),三等奖:田桂英(左一),会长王荣彪(右二),
会场花絮
年会主持人刘馨洋和展翔与Hashimi教授 年会海报 科思创展台
学术讨论会会场 墙报展览 部分卡鲁组委会委员
各位化学化工同仁若想更多了解学会的信息,或欲成为本会会员者,请浏览本会的网站:www.gcccd.de或者给理事会写电子邮件:该邮件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欢迎订阅本会公众微信号:GCCCD_1988。
文字:展翔、聂守亮、黄和骎,刘培文
素材汇编:赵瑞雪、张盟毅、赵凯、张一琳
摄影:王静,李强,修彦磊,陈粟源
二零一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赞助单位:
- 科思创(Covestro),德国
- 京博石化,中国
- 东富龙,中国
- 美克思科技集团,中国
- 中国驻联邦德国使馆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