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4日,由中国旅德学者化学化工学会(GCCCD)慕尼黑分会和GCCCD催化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慕尼黑分会学术研讨会暨首届GCCCD催化主题学术研讨会”在慕尼黑成功举办。
催化是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石,新催化材料的产生与新催化技术的发展会为化学工业带来重大的进步以及变革。随着世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催化相关领域的研究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次研讨会围绕催化相关领域的热门话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报告。
在研讨会正式开始之前,慕尼黑分会会长赵瑞雪女士首先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催化学者们表达了欢迎以及感谢,并号召大家能够在本次会议之后能够维持学术讨论的热情,进行更多地交流互动。
慕尼黑分会会长赵瑞雪女士对大家表示欢迎和感谢
研讨会的第一个报告来自于现就职慕尼黑工业大学技术化学系Lercher教授课题组的刘玥博士,刘玥博士其研究领域集中在物理化学和多相催化方向,主要工作包括甲醇转化,烃类裂解和烷基化,甲烷活化,生物质转化等。在本次研讨会中,刘玥博士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硅铝分子筛在水相中的酸性”的报告。刘玥博士提出,在一个催化体系当中,水的引入将会引起催化体系的改变,分子筛酸位与水分子的结合会产生不同体积大小的水合氢离子,并改变分子筛孔道内的化学环境,从而影响催化性能。
刘玥博士的精彩报告
随后,现于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张晓樵先生为大家带来了题为“让人笑不起来的笑气“钌负载催化剂用于一氧化二氮的直接催化分解”的报告。一氧化二氮是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元凶之一。在报告中,张晓樵为大家展示了一氧化二氮的现阶段处理方式,并结合自身研究,向大家讲解了钌负载催化剂在一氧化二氮直接催化分解处理方面的优势以及应用性能。
张晓樵先生的精彩报告
第三个报告的题目是“功能性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薄膜的制备”,由李伟金博士为大家带来。李伟金博士201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曾在厦门大学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2011-iChEM) 从事博士后研究。自2016年9月起至今,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化学系Roland A. Fischer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其主要研究兴趣为功能性孔性-有机框架化合物(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共轭有机框架化合物等)薄膜的制备及表面调控。在报告中,李伟金博士为大家介绍了功能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特性以及现阶段研究热点,并向大家展示了通过调节金属节点和配体的功能性从而影响其催化性能的实例。
李伟金博士的精彩报告
随后与会人员进行了简短的茶歇,在茶歇过程中,大家就以上的报告内容以及日常的科研问题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
茶歇讨论
简单的茶歇之后,Enolinx首席运营官刘小君博士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催化化学家未来的机遇”的报告。刘小君博士表示,作为一名优秀的专业研究人员,除了能够在学术领域大展拳脚,也可以开拓眼光,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业界和商业界,引领整个化工产业的科技发展。分会感谢刘小君博士为本次研讨会提供了会议场地。
刘小君博士的精彩报告
最后一个报告题目为“催化产业的位置、结构和引领者”,报告人是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许玲博士。许玲博士2005 年加入德国南方化学催化剂公司(于2012年并入科莱恩化工集团)在美国的研发部门,2007 年来到公司慕尼黑总部工作。许玲博士在十多年中从事了研发,技术销售,产品管理以及大项目经理等多项工作,对催化产业方面有着全面的理解和参与。在报告中,许玲博士首先指出催化产业在整个化工产业链中具有极高的吸引力,然后分别对催化研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催化剂和炼化及化学过程催化剂进行了相关介绍。随后,许玲博士向大家展示了全球范围内催化剂使用的区域分布和应用分布。最后向大家介绍了现今整体催化产业结构的情况,并基于产业结构特点为大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许玲博士的精彩报告
至此,本次研讨会的报告环节告一段落。催化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许玲博士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催化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提出了规划。随后许玲博士邀请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慕尼黑分会负责人赵瑞雪女士一同加入管理催化专业委员会。许玲博士和赵瑞雪女士共同号召大家一同活跃分会氛围以及委员会氛围,建立积极的学术讨论环境,一同见证慕尼黑分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和GCCCD学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许玲博士和赵瑞雪女士总结发言
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本次研讨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我们相信,随着更多优秀学者的加入,有着大家的共同努力,慕尼黑分会和催化委员会都会越来越好,我们也将一同见证学会更加强大的明天。
部分与会人员合影
文字:赵瑞雪
摄影:马喆
二零一八年六月二十五日